改革應(yīng)敢于并善于“摘刺”
2012-9-26 來源:南方日報網(wǎng)絡(luò)版
日前,廣州市委十屆三次全會閉幕,會議通過了廣州市推進(jìn)新型城市化發(fā)展的“1+15”文件,劃定了廣州市走新型城市化發(fā)展道路的總路線圖,明確了建設(shè)“人民滿意的幸福城市”這一總目標(biāo)。全會召開前夕,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接受《南方日報》專訪時指出,要全市上下在貫徹落實“1+15”政策文件的實際行動和成效上比高低、論輸贏、定成敗、數(shù)英雄,把新型城市化發(fā)展藍(lán)圖變成美好現(xiàn)實。他還提出,“只摘花不摘刺,是從政為官者之恥。”
“摘花”是容易的,是為官者獲取政績之捷徑也。前人種下了樹,后來者摘了果實,“水到渠成”。問題是這樣的“水到渠成”僅僅是錦上添花,是坐享其成,算不了什么本事。和“摘花”比起來,“摘刺”就要困難得多。刺不容易摘,摘不好就會被刺傷,乃至中點刺毒什么的。但是,刺如果不摘掉,等其形成氣候,成了“刺林”,花也就沒有了。對于官員來說,“摘刺”實際上就是要啃硬骨頭,要攻堅克難,要突破那些長期以來形成的困難。
近年來伴隨著改革進(jìn)入深水區(qū),既得利益格局日益坐大,新一輪的改革遭遇到了巨大阻礙,再不進(jìn)行存量改革,再不從既得利益格局包圍中殺出一條血路,改革將難免被異化。事實上,部分地區(qū)由于對改革的認(rèn)識不到位、對改革所遭遇的困難估計不到位、對推動改革的決心不到位,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些被異化的現(xiàn)象。例如改革被部門利益所操縱,雖然打著改革的旗號卻出臺違背公共利益的政策文件,使改革被“圈子化”、“部門化”,夾帶了利益私貨,這些都是“只摘花不摘刺”的惡果。
怎么辦?必須鼓勵從政者敢于“摘刺”、善于“摘刺”。首先是要“敢”,不敢去“摘刺”,說再多豪言壯語也沒用,一萬句改革口號抵不上一次“摘刺”的改革行動。什么改革沒有困難,什么改革不會遭遇指指點點乃至被潑污水?上世紀(jì)80年代,改革曾經(jīng)遭遇“極左”迷霧的重重阻擊,但是,鄧小平等改革先賢沒有放棄、沒有倦怠、沒有退縮,而是直面困難,憑著“殺出一條血路”的勇氣去推動改革。更為可貴的是,他們不僅敢于“摘刺”,更善于“摘刺”,這些改革前輩們充分發(fā)揮政治智慧,創(chuàng)造了“遇到紅燈繞著走,遇到黃燈闖著走,遇到綠燈搶著走”的“燈論”,以及善打“擦邊球”的“球論”等種種改革思想。
改革又分頂層設(shè)計和基層設(shè)計。對于廣大的基層黨政干部來說,在工作中也應(yīng)具備改革膽略,因為基層工作中面臨的“刺”不少,所謂“上面千根線,下面一根針”,基層工作一定有很多困難。但是,正是因為身處基層,基層干部才更了解從哪里著手可以解決眼前所面對的問題,哪里有刺,怎樣才能摘掉,誰可以摘掉。搞改革,不能僅僅只看上級的“臉色”亦步亦趨,還得依據(jù)實際情況制定具體方針。這就需要基層黨政干部也能成為改革者。一個好的頂層設(shè)計,也許可以依靠天才般的智慧制定出來,但更多的是依靠基層設(shè)計的大膽試驗,通過對各種實際“摘刺”方法的總結(jié),形成頂層設(shè)計方面的較優(yōu)“摘刺”方案。
對于“摘刺者”,社會應(yīng)給予鼓掌、激勵。“摘刺”從來都是有風(fēng)險的,或許可以成功,或許會面臨失敗。在“摘刺者”成功的時候我們應(yīng)給予掌聲,在他們失敗的時候我們更應(yīng)給予寬容和鼓勵。
【來源:廣東省省情調(diào)查研究中心osp-tech.com】
“摘花”是容易的,是為官者獲取政績之捷徑也。前人種下了樹,后來者摘了果實,“水到渠成”。問題是這樣的“水到渠成”僅僅是錦上添花,是坐享其成,算不了什么本事。和“摘花”比起來,“摘刺”就要困難得多。刺不容易摘,摘不好就會被刺傷,乃至中點刺毒什么的。但是,刺如果不摘掉,等其形成氣候,成了“刺林”,花也就沒有了。對于官員來說,“摘刺”實際上就是要啃硬骨頭,要攻堅克難,要突破那些長期以來形成的困難。
近年來伴隨著改革進(jìn)入深水區(qū),既得利益格局日益坐大,新一輪的改革遭遇到了巨大阻礙,再不進(jìn)行存量改革,再不從既得利益格局包圍中殺出一條血路,改革將難免被異化。事實上,部分地區(qū)由于對改革的認(rèn)識不到位、對改革所遭遇的困難估計不到位、對推動改革的決心不到位,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些被異化的現(xiàn)象。例如改革被部門利益所操縱,雖然打著改革的旗號卻出臺違背公共利益的政策文件,使改革被“圈子化”、“部門化”,夾帶了利益私貨,這些都是“只摘花不摘刺”的惡果。
怎么辦?必須鼓勵從政者敢于“摘刺”、善于“摘刺”。首先是要“敢”,不敢去“摘刺”,說再多豪言壯語也沒用,一萬句改革口號抵不上一次“摘刺”的改革行動。什么改革沒有困難,什么改革不會遭遇指指點點乃至被潑污水?上世紀(jì)80年代,改革曾經(jīng)遭遇“極左”迷霧的重重阻擊,但是,鄧小平等改革先賢沒有放棄、沒有倦怠、沒有退縮,而是直面困難,憑著“殺出一條血路”的勇氣去推動改革。更為可貴的是,他們不僅敢于“摘刺”,更善于“摘刺”,這些改革前輩們充分發(fā)揮政治智慧,創(chuàng)造了“遇到紅燈繞著走,遇到黃燈闖著走,遇到綠燈搶著走”的“燈論”,以及善打“擦邊球”的“球論”等種種改革思想。
改革又分頂層設(shè)計和基層設(shè)計。對于廣大的基層黨政干部來說,在工作中也應(yīng)具備改革膽略,因為基層工作中面臨的“刺”不少,所謂“上面千根線,下面一根針”,基層工作一定有很多困難。但是,正是因為身處基層,基層干部才更了解從哪里著手可以解決眼前所面對的問題,哪里有刺,怎樣才能摘掉,誰可以摘掉。搞改革,不能僅僅只看上級的“臉色”亦步亦趨,還得依據(jù)實際情況制定具體方針。這就需要基層黨政干部也能成為改革者。一個好的頂層設(shè)計,也許可以依靠天才般的智慧制定出來,但更多的是依靠基層設(shè)計的大膽試驗,通過對各種實際“摘刺”方法的總結(jié),形成頂層設(shè)計方面的較優(yōu)“摘刺”方案。
對于“摘刺者”,社會應(yīng)給予鼓掌、激勵。“摘刺”從來都是有風(fēng)險的,或許可以成功,或許會面臨失敗。在“摘刺者”成功的時候我們應(yīng)給予掌聲,在他們失敗的時候我們更應(yīng)給予寬容和鼓勵。
【來源:廣東省省情調(diào)查研究中心osp-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