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創(chuàng)新必須問責“無為”干部
2012-10-11 來源:南方日報
省委常委、深圳市委書記王榮日前指出,要以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推進作風建設、優(yōu)化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fā)干事創(chuàng)業(yè)激情,主動作為、創(chuàng)新思路、扎實推進,以一流作風樹一流形象、創(chuàng)一流業(yè)績。他還表示,寶安區(qū)出臺的《行政無為問責辦法(試行)》將會在深圳全市實施,該辦法將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等7類34項“無為”行為納入問責范圍。深圳是我省行政體制改革的先行先試地區(qū),需要一大批勇于創(chuàng)新、敢于負責的改革者來推動,加強干部作風建設顯然尤為重要和緊迫。
作為改革開放前沿地區(qū),我省曾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引領改革創(chuàng)新的人物,他們忠實踐行“敏于行”的廣東精神——“只干不說、多干少說、干了再說”,在不爭論、不折騰、不張揚中打開了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局面。但時至今日,一些黨員干部的意志開始消退,作風開始后退。正如省委書記汪洋此前在批評某些干部不良作風時所說,現(xiàn)在一些黨員干部拼勁松了、干勁弱了、闖勁沒了,有的無所用心、敷衍塞責,限于文山會海,忙于迎來送往;有的愛做表面文章,不愿真抓實干,滿足于當“傳聲筒”、做“中轉站”,習慣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貫徹文件;有的急功近利、心浮氣躁,不是撲下身子干實事,而是眼睛向上謀“位置”等等。
一些干部在享用改革開放成果的同時,的確已經不思改革、不敢改革,甚至開改革的倒車。“平庸不是錯、無為不是過、無過就是功、無功也成功”,被他們奉為金科玉律;“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裝面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年年如此老樣子”,是他們工作作風的真實寫照。這樣的精神狀態(tài)和工作姿態(tài)必將導致工作上的“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必將塑造出一批行政“無為”干部,最終也必將激化社會矛盾,損害政府公信力。在其位謀其政盡其責,乃是干部為民服務之本。在其位而“無為”——不能為社會進步、人民幸福建功立業(yè),豈不是尸位素餐的木偶?一旦“無為”價值觀盛行,昏官、庸官、糊涂官將會層出不窮,政府的行政效率也將大打折扣,群眾權益也將受到侵害。因此,必須大力加強干部作風建設,勇于向“無為”干部問責。
“無為”干部的產生,既有自身的顯性原因,也有制度的隱性原因。有學者這樣概括:競爭“短缺”、問責“短路”、考評“短腿”。競爭“短缺”,領導干部選拔任用方式尚未形成擇優(yōu)汰劣的管理機制,特別是未能真正做到干部能上能下,干部的動力不足;問責“短路”,現(xiàn)有制度對于那些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的人,尚未實行有效問責制度,干部的壓力不足;考評“短腿”,現(xiàn)行的干部考核方法比較模糊,一個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只要不做太出格的事情,往往很容易通過測評和考核,導致干部的活力不強。
從根本上提升干部作風,首先要以嚴格的問責制度來推動干部作風轉變,把“無為”納入問責范圍,從制度上糾治推諉扯皮、無所作為的不良風氣;二是要以有效的激勵機制來促進作風轉變,讓“想干事”者有機會、讓“能干事”者有舞臺、讓“干成事”者有榮耀;三是要以配套的公開監(jiān)督機制來倒逼作風轉變,創(chuàng)新工作思路,逐步形成對機關作風、權力運行開展監(jiān)督的長效機制。
改革創(chuàng)新需要一大批敢闖敢試、敢于突破的干部。黨政機關不是養(yǎng)“太平官”、做“太平事”的地方,每一個公務員職位,都是為追求“有功”的改革創(chuàng)新者準備的。提拔“有為”者,淘汰“無為”者,激發(fā)干部改革創(chuàng)新的激情與活力,才能真正推動行政體制改革。
http://osp-tech.com
作為改革開放前沿地區(qū),我省曾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引領改革創(chuàng)新的人物,他們忠實踐行“敏于行”的廣東精神——“只干不說、多干少說、干了再說”,在不爭論、不折騰、不張揚中打開了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局面。但時至今日,一些黨員干部的意志開始消退,作風開始后退。正如省委書記汪洋此前在批評某些干部不良作風時所說,現(xiàn)在一些黨員干部拼勁松了、干勁弱了、闖勁沒了,有的無所用心、敷衍塞責,限于文山會海,忙于迎來送往;有的愛做表面文章,不愿真抓實干,滿足于當“傳聲筒”、做“中轉站”,習慣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貫徹文件;有的急功近利、心浮氣躁,不是撲下身子干實事,而是眼睛向上謀“位置”等等。
一些干部在享用改革開放成果的同時,的確已經不思改革、不敢改革,甚至開改革的倒車。“平庸不是錯、無為不是過、無過就是功、無功也成功”,被他們奉為金科玉律;“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裝面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年年如此老樣子”,是他們工作作風的真實寫照。這樣的精神狀態(tài)和工作姿態(tài)必將導致工作上的“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必將塑造出一批行政“無為”干部,最終也必將激化社會矛盾,損害政府公信力。在其位謀其政盡其責,乃是干部為民服務之本。在其位而“無為”——不能為社會進步、人民幸福建功立業(yè),豈不是尸位素餐的木偶?一旦“無為”價值觀盛行,昏官、庸官、糊涂官將會層出不窮,政府的行政效率也將大打折扣,群眾權益也將受到侵害。因此,必須大力加強干部作風建設,勇于向“無為”干部問責。
“無為”干部的產生,既有自身的顯性原因,也有制度的隱性原因。有學者這樣概括:競爭“短缺”、問責“短路”、考評“短腿”。競爭“短缺”,領導干部選拔任用方式尚未形成擇優(yōu)汰劣的管理機制,特別是未能真正做到干部能上能下,干部的動力不足;問責“短路”,現(xiàn)有制度對于那些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的人,尚未實行有效問責制度,干部的壓力不足;考評“短腿”,現(xiàn)行的干部考核方法比較模糊,一個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只要不做太出格的事情,往往很容易通過測評和考核,導致干部的活力不強。
從根本上提升干部作風,首先要以嚴格的問責制度來推動干部作風轉變,把“無為”納入問責范圍,從制度上糾治推諉扯皮、無所作為的不良風氣;二是要以有效的激勵機制來促進作風轉變,讓“想干事”者有機會、讓“能干事”者有舞臺、讓“干成事”者有榮耀;三是要以配套的公開監(jiān)督機制來倒逼作風轉變,創(chuàng)新工作思路,逐步形成對機關作風、權力運行開展監(jiān)督的長效機制。
改革創(chuàng)新需要一大批敢闖敢試、敢于突破的干部。黨政機關不是養(yǎng)“太平官”、做“太平事”的地方,每一個公務員職位,都是為追求“有功”的改革創(chuàng)新者準備的。提拔“有為”者,淘汰“無為”者,激發(fā)干部改革創(chuàng)新的激情與活力,才能真正推動行政體制改革。
http://osp-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