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證全國推行,,制度含金量須提升
2015-10-26 來源:南方都市報
近年來,,改革戶籍制度的呼聲一直很高,不少地方都嘗試居住證制度,試圖解決戶籍制度存在的公平性問題,。如今這一制度有了新的進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居住證暫行條例(草案)》,。草案規(guī)定,在全國建立居住證制度,,推進城鎮(zhèn)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向常住人口全覆蓋,,要求各地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逐步提高居住證持有人享有的公共服務水平,,草案還明確了居住證持有人通過積分等方式落戶的通道,。
從地方試驗到全國推廣,居住證制度邁出了重要一步,。戶籍制度在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等諸多領域都產生了不平等,,尤其對于那些在大城市工作的外來人口,,如果沒有工作地戶籍,就意味著享受不到這些公共服務,,推出居住證的目的就是解決戶籍制度存在的公平性問題,。不少學者解讀認為,居住證制度在全國推行后,,戶籍未必會消失,,但會淡化。居住證制度代替現(xiàn)有戶籍制度,,可能是人們對進一步改革的最大期待,,這是否就意味著居住證制度足夠完美?
可以從兩個角度評價居住證制度,,一是申請居住證有什么條件,,門檻高還是低;其次,,擁有居住證是否就意味著徹底解決了戶籍制度的公平性缺陷,,還是只是部分解決。這兩個問題相互影響,,歸根結底其實是一個問題,,它的核心在于居住證的含金量。人們自然期待居住證含金量高,,但現(xiàn)實地說,,含金量一旦高可能就對申請門檻要求較高,這樣一來,居住證可能就是另一個版本的戶口簿,;而如果含金量不高,,過去的公平性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居住證的價值自然也就不大,。今后居住證要受到普遍認可,,就必須在公共服務的供給上做到更加公平。
從過去對居住證的相關報道看,,現(xiàn)實可能并不樂觀,。早在去年年底,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就《居住證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有媒體就梳理各地居住證的差別,,結果顯示,居住證申請條件北京最苛刻,,主要支持高新技術企業(yè),,并普遍要求申請者的薪資須高于北京市平均工資,而上海,、廣州等地的居住證申請門檻則相對較低,。此外,各地的居住證制度所提供的公共服務有著較大的差異,,大致而言,,門檻越高居住證背后的福利也越多。
居住證在各地的含金量之所以存在差異,,主要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一是人口壓力,二是公共服務水平,。這一制度不會實現(xiàn)絕對的公平,,只是相對的公平。其門檻盡管相對較低,,但仍然有不少人被拒之門外,,比如積分入戶政策,可能和農民工就沒有多大關系,,觀察各地的政策,,多數(shù)都對申請者的就業(yè)背景、就業(yè)時間以及受教育程度等提出較高的要求,,而農民工群體幾乎達不到這個條件,。就目前而言,這種狀況還會延續(xù),,今后居住證在推廣過程中,,各地必然會因為自身條件的差異而采取不同的策略,。
大城市面臨越來越大的人口壓力,而人口流動成為常態(tài)后,,民眾又對公共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破解這一局面?從個體的角度看,,之所以選擇前往大城市,,主要因為那里聚集了大量的資源,繼而在工作機會和公共服務方面表現(xiàn)出明顯的優(yōu)勢,,顯然,,只有當資源分配逐漸均衡,,各地的公共服務跟上,,大城市的這種吸引力才會下降,人口壓力才會逐漸緩解,,同時社會公正需求才能得到滿足,。戶籍制度改革不僅是理念的更新,更涉及利益的重新分配,,居住證制度是一種進步,,但只是政策改善的第一步,要求能否落實,,公共服務能否跟得上,,才是檢驗居住證成色的關鍵。 (來源:南方都市報 作者:南方都市報評論員)
http://osp-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