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歸屬感,外來人員才會融入廣州
2016-1-8 來源:南方都市報
媒體報道,廣州計劃用5年時間,加快推進來穗人員在文化、經(jīng)濟、政治、生活等領域全方位融入廣州社會。近日廣州市政府審議并原則通過《廣州市來穗人員融合行動計劃(2016-2020年)》。該計劃提出,2016年將先在5個鎮(zhèn)街試點,通過探索創(chuàng)建來穗人員共治議事會、來穗人員黨支部等,到2020年實現(xiàn)符合條件的非戶籍人口子女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和當?shù)貙W生享受同等待遇等若干目標。
當“來穗人員”這個詞匯被泛泛使用的時候,也許還很難體會其分量。幸好有一些權威的數(shù)據(jù)。據(jù)有關部門披露,截至2015年底,廣州市共有來穗人員783萬人,已接近本地戶籍人口數(shù)量。這些數(shù)據(jù)對廣州這個城市意味著什么,對于傳統(tǒng)意義的“廣州人”又意味著什么?
外來人口約略等于本地戶籍人口數(shù)量,其實已經(jīng)證實了幾年前學界的一個判斷:廣州正日益成為一座移民城市。對于廣州這樣的特大城市來說,這樣的人口構成當然構成了某種挑戰(zhàn),但更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機遇。社會學家早就注意到,移民城市因為人口的高度流動性,往往更容易形成一種開放、包容的文化心態(tài)。以深圳為例,人口來自全國各地,沒有排外、封閉的意識,人們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得到了最大尊重,從而也成就了一個開放城市的傳奇。
必須認識到,780萬“來穗人員”是關系廣州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巨大財富。這應該是討論“來穗人員”相關問題的前提。但在掂量這筆財富的時候,似乎又不能不考慮到常常與“來穗人員”對舉的“本地戶籍人口”。這種對舉有時候是為了討論問題的便利,但更多時候,卻也是表明無法避免的相異性,這種相異性或許是習俗的不同,或許是語言的差異……怎樣讓具備相異性的不同群體求同存異、和諧共處,一起為棲身的城市奉獻心力,對漸漸向移民城市過渡的大都市來說,終究無法回避。
然而眾所周知,讓不同的群體融合,素來是城市發(fā)展中的一大難題。近年來,隨著中國城市化的加速,人口流動性前所未有,與之相伴,在不同的群體之間,人們見慣的似乎總是“撕裂”甚而“沖突”。現(xiàn)在,廣州開全國先河,制訂讓外來人員盡快融入廣州的行動計劃,其對相關問題的敏感和著眼城市未來的遠見無疑應該贏得掌聲。
在大都市的發(fā)展過程中,不同群體的融合何以成為難題?如果承認所謂“融合”,其標志性特征就在于讓生活于同一社區(qū)的人們,都具有共同的歸屬感,那么就會同意,“融合”之難,難就難在提升居民的共同歸屬感。
共同的歸屬感來自于何處?在社會學家看來,影響社會融合的無非四個因素:權利保障、就業(yè)、是否和當?shù)厝讼硎芡瑯拥拇觥⒂衅降鹊纳顧C會。廣州市的行動計劃,無論是提出“符合條件的非戶籍常住人口子女接受九年義務教育與當?shù)貞艏畬W生享有同等待遇”,還是“創(chuàng)建來穗人員共治議事會”,不妨歸納為“子女受教育、政治有參與、權利有保障”,與社會學家提出的要求若合符節(jié)。當外來人口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政治參與渠道日益廣泛的時候,其對城市油然而生的肯定是歸屬感,而不是被排斥、疏離的感覺。
廣州當下提出讓外來人員盡快融入廣州可謂正當其時,因為從國家層面而言,在城市化飛速發(fā)展的背景下,異地高考、居住證等制度的適時改革,已經(jīng)為消除不同群體的壁壘奠定了基礎,各地盡可在現(xiàn)行的法律制度框架下大展拳腳,為社會的融合掃除障礙。一言以蔽之,在不違背法律的前提下,只要有利于提升所有居民的歸屬感,所有嘗試都值得鼓勵。職是之故,根據(jù)目前這個行動計劃,各職能部門稍后會拿出什么樣的具體實施方案,也更惹人期待。(來源:南方都市報 作者:南方都市報評論員)
GDSQZ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