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俊人:什么是幸福
2011-5-12 來源:嶺南文博院
今年2月,,清華大學哲學系主任,、我國著名的倫理學家萬俊人教授作客“嶺南大講壇·文化論壇”,,為現(xiàn)場聽眾奉獻了一場名為《什么是幸福》的演講。這次演講的內(nèi)容被《參考文從》全文刊發(fā),,并受到了我省領導的高度重視,,汪洋書記親筆作了批示,要求省級領導,、各市各地領導參閱此文,。在這一次演講里,萬教授闡釋了什么是幸福,?我們應該怎樣去追求和享受幸福,?并解釋了國家幸福和公民幸福為什么必須一致。
坦率地說,,實際上到現(xiàn)在我都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但是我一直在渴求和追求著幸福,所以我想把自己的一些體會告訴大家,。更重要的是,,從平民百姓到偉大的思想家、政治領袖實際上都在關切幸福,,從他們的個人生活在整個社會的謀劃,,幸福都是一個重要的主題。非常感謝汪洋書記和廣東省的領導,,第一次喊出了“幸福廣東”的口號,,汪洋書記代表廣東,代表廣東人民第一次說出了社會主義最核心的關鍵詞,,那就是“幸?!薄qR克思,、恩格斯在《共產(chǎn)黨宣言》以及很多其他著作中都講過,,在他們心目中以及理論思考中,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是人類最幸福的社會,。比如說社會主義生產(chǎn)目的是創(chuàng)造盡可能多的物質(zhì)財富,,滿足最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zhì)文化需求。當然是滿足我們的幸福,。
什么是幸福
什么是幸福,?一萬個人會有一萬種解釋,甚至一萬零一種解釋,。一個饑腸轆轆的餓漢看到一個饅頭,,他可能會用手上的寶石來交換饅頭。因為此時此刻那個饅頭比他手上的寶石更能讓他感到幸福,。反過來,,你若請一個億萬富翁吃山珍海味,,反而不如請他到鄉(xiāng)下吃土家菜讓他來得更有滋味。
幸福是主觀的
可見,,“幸福”是一個比較主觀的詞語,。我認為,,幸福是一種生活狀態(tài),一種人們對生活經(jīng)驗的主觀感受,,當然也是一種生活價值的評價,。我們經(jīng)常說某個人幸福,然后祝愿某個人幸福,,但是當你這樣祝愿和希望的時候,,實際還包括著一種評價,就是說,,這個人現(xiàn)在還不怎么幸福,,如果他非常幸福的話,你的祝愿就是多余的了,。相對于每個生活的個體來說,,幸福是真切的。當你感到了一種舒適感,、一種成就感,、一種特別的快樂、一種稱心如意的感覺,,那就是幸福,。英文把幸福叫“Happy”,這個詞最早源于希臘文,,是“好生活”的意思,。什么叫“好生活”?亞里士多德說,,所謂好生活就是值得過并且過的稱心如意的,、有成就、有滿足感的生活,。這樣一種好日子,,天天都讓你感到很舒心,沒有煩惱,,用現(xiàn)在年輕人的話來說,,就是你天天都感到很“High”,那你當然很幸福,。每個人衡量一種稱心如意的感受,、一種滿足,、一種成就感的標準很可能是各不相同的。一個人當上了處長還想當局長,,當上了局長又想當部長,,成為部長之后還想再往上升。欲望可能永無終止,,感受也就永不確定,。
幸福的感受隨欲望而變化
人們對幸福的感受與人們對幸福的追求和心理欲望是相輔相成的。人是所有生物中最奇怪的生物,,人的欲望從來沒有一個終點,,他不知道循環(huán)往返地安排他的欲望和他的追求,從不停歇,,從不滿足,,直至死亡。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過,,什么東西大都沒有人的欲望大,,天大地大沒有人的欲望大。為什么呢,?因為人的任何一種滿足了的欲望立刻就會轉(zhuǎn)化成新的更大欲望的動因,。成名欲、金錢欲,、色欲,、權(quán)力欲等等。例如,,很多貪官,,我們很多人都不理解他們,為什么養(yǎng)那么多的情婦,?為什么錢用不完還要貪,?其實我們不能簡單地按我們的想法去推理他們的想法,因為金錢也好,,美色也好,,都是滿足人的一種占有的欲望。當需求變成欲望,,他的目標就不再是滿足,,而是占有,哪怕是占有量遠遠超過其需求量,。我爺爺告訴我,,我小時候有一個毛病,吃飯的時候喜歡把飯堆得像小山一樣,,實際上我只能吃尖尖的那部分,,結(jié)果我爺爺奶奶老要吃我剩下來的飯,。我就是希望桌子上所有人的飯都沒有我的多,這就是小孩的占有欲,,是人的欲望的原始表現(xiàn),。
這說明一個什么問題?就是人們的欲望實際上是沒有止境的,,不是我們自己不想停止它,,而是欲望本身是一個永動機,停不下來,。我在北大執(zhí)教17年,清華執(zhí)教11年,,先后搬了5次家,,每次搬完家我都感覺很滿意,但沒過兩年,,我的書又沒地方放了,,又想有個更大更寬敞的書房。人的欲望就是這樣,。
幸福還是一個比較指數(shù),。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生活在人群中間,,因為人本身是一種靈性的動物,,人與人之間會很自然地產(chǎn)生相互比較、攀比的心理,,更何況人的心理欲望本身也是有多個此次,、遞進增生(升)的。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說過,,人的欲望實際上有不同層次,,你就是當了領袖,也還想長生不老,。就像我們的過去的皇帝,,希望江山永固,自己萬壽無疆,。普通人會認為,,當了皇帝還會有什么幸福沒有享受過呢?然而,,乾隆微服私訪的時候,,卻覺得一個村姑要比他后宮的妃子漂亮可愛得多,因為他沒見過這樣的,。所以任何新鮮,、新奇的東西都可能成為人欲望的對象,,因而都可能把這種對象作為自己追求幸福的目標。每一個人的欲求是不一樣的,,每一個人對滿足欲求的感受是不一樣的,,這就決定了每個人的幸福觀念不可能一致。
幸福是一種可以評價的狀態(tài)
不過,,幸福還是可以分享的,,人們對幸福的感受還是有共同感的。從社會或人際的角度看,,幸福是一種可以觀察,、可以評價的生活狀態(tài)。有的人覺得自己過的很幸福,,但在旁人看來就不一定,。比如,我們經(jīng)常說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就是說一個很漂亮的姑娘找了一個很一般的丈夫,。你不在其中可能感受不到幸福,反過來我們也可以說這個漂亮姑娘很可能也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她可能覺得自己的丈夫就是天下最好的,可事實上并不一定,。每個人的主觀感受不一樣,,但是外人和旁觀者來看,還是可以觀察和評價的,。因此,,幸福可以從社會層面和人際層面相互比較,,正是由于有這種人際比較,,才有幸福感受和體驗的不同,反過來我們也擁有對痛苦和不幸的感受體現(xiàn),,所以我們?nèi)祟惒艜M成社會,,以社會的方式生活,而不是一個人單獨的生活,。
正是由于這點,,我們整個社會可以對每個人的生活做出客觀的評價,評判某個人幸福還是不幸,。這種評價有什么作用呢,?有人可能會說,我過得好不好關你何事,?這是不對的,,不要拒絕別人的評價,,哪怕是否定的、消極的評價,。張三說,,你最近怎么可憐兮兮的;李四說你最近的臉色不好,。雖然聽起來不好聽,,但這都是表示一種關切。假如什么時候沒有人理你了,,你就慘了,。當然,這不包括那些惡意的諷刺,、誹謗,,或者是阿諛、奉承,。譬如,有些人喜歡把虛幻的幸福感強加給領導,,“抬轎子”,、哄領導,這是很可怕的,。我經(jīng)常會請我的學生吃飯,,但前提是學生對我的講課提出批評意見,如果哪個學生老是講好話,,我就讓他自己買單。我覺得老聽好話是虛幻的,,我需要真實的評價。我經(jīng)常跟我學生說的一句話是,,我是你們的老師,,我教你們一部分東西,,但我必須從你們身上學到一些新東西,。學生的批評提醒我要去彌補某個方面的缺陷,我就學到了新的東西,,這是最簡單的公平教育原則。對于別人的評價,,我們不能光聽好話,更不能不聽別人的話,。這才是一種倫理的人生態(tài)度。
現(xiàn)在,,我們社會上很大的一個毛病,,那就是孤獨、冷漠,。譬如,,在汶川地震時就出現(xiàn)了一個“范跑跑”。一個老師在危險來臨時不管自己的學生,,自己跑掉了,,如果換在美國,這樣的老師肯定沒有學校雇用,,但在中國還有好多學校爭相雇用他,,以提升學校的名氣。而且,,一位著名的社會學家在電視里與范跑跑辯論時竟然還辯輸了,網(wǎng)友一致認為范跑跑贏了,,他的論據(jù)更充分。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氣氛出了問題,,沒有了一個基本的是非,、善惡觀念,,由此可以看出當今社會的道德,、文化危機到了什么程度,。在我們的社會,,冷漠,、糊涂是社會道德文化的普遍現(xiàn)象,。所謂冷漠,就是大家都覺得反正不關我的事就不管,,看到小偷我都不管,,甚至出現(xiàn)了小偷偷我錢包而別人看到了幫我抓住小偷我還不敢承認的現(xiàn)象。所謂糊涂,,就是大家對很多最清晰,、最簡單的社會事實失去了最起碼的價值判斷能力,,不知道好壞,,這是我們社會最可怕的事,。
我們對幸福的評價必須要有一個客觀標準,我們必須要清楚道德是可以評價的。這個評價標準在什么地方,?在于整個社會的生活狀態(tài),,從基本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的改善,到人們的福利待遇,。比如說基本生活條件,,衣食住行,有穿的,、有吃的,,這些是可以量化的;還有基本的福利,,比如說醫(yī)療,、教育,每個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權(quán)利,,但是有很多孩子沒有受教育的機會,。
西方人有一個對“幸福”很好的感受,,就是生活是稱心如意的,無需為生活的基本要素焦慮,,就是說,,我今天不用想著明天有沒有米下鍋,后天還有沒有煤氣等等,。我的基本的生活,、居住條件都是可以觀察的。
怎么創(chuàng)造和追求“幸?!?BR> 比知道什么是幸福更重要也更困難的是怎么去創(chuàng)造幸福,,怎么去追求幸福。談幸福容易,,過幸福生活難,。為什么?因為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理解是開放的,,幸福是個流動的概念,,所以創(chuàng)造也不能停止,。就像我對住房的感受一樣,住筒子樓的時候,,我希望有一個自己的套間,,有自己的廁所、廚房,,不要跟人家共廚房,。有了套間之后,我又希望有一個比較大的客廳,。有了客廳后,,又希望有個寬敞的書房……諸如此類,無窮無盡,。因此,,幸福的欲求不斷增升,創(chuàng)造幸福的行動就不能停止,。
創(chuàng)造幸福的過程是痛苦的
如何創(chuàng)造幸福,?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們常常把創(chuàng)造幸福和幸福本身混淆起來,幸福是一個目的,,每個人都有目的,,然而沒有一個有效的手段去實現(xiàn)它,這個目的的意義就等于零,。我今天想到白宮去玩,,明天想去羅浮宮,但我既沒有機票,,也沒有簽證,,更沒有錢,這些想法就沒有任何意義,。目的必須達到才會有滿足感,、成就感、幸福感,。但有人常把手段當成目的,。譬如,,錢是實現(xiàn)幸福最基本的一種價值手段,,但因為在現(xiàn)代社會里,幾乎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轉(zhuǎn)化或換算為錢,,或者兌換成錢,,錢便成了最一般的價值手段,以至于人們常常誤把錢當作人生的目的本身,,甚至為錢而掙錢而不是為生存和生活去掙錢,。于是,問題便成了:你怎樣去賺錢?如何去賺更多的錢,?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fā)現(xiàn)兩個問題:一個是掙錢的過程實際上是很痛苦的過程。成功有時是很偶然的,,但大多數(shù)的人的成功卻充滿艱辛,,我們?nèi)プx一些成功人士的傳記,比如,,李嘉誠先生或者霍英東先生的傳記,,你就會知道他們掙錢的過程,或者說創(chuàng)造幸福的過程充滿著多少艱辛,。所以,,有時候幸福和不幸,快樂和痛苦實際上只有一線之隔,。痛苦的創(chuàng)造實際上是為了快樂的幸福,。但是,不經(jīng)歷過不行,,人不能坐在那里等,,比如說,偶然你發(fā)現(xiàn)金山,、銀山,,或者彩票中大獎,這不是幸福,,只能叫幸運,。生活中有很多種這樣的幸運,幸運也確實可以轉(zhuǎn)化為幸福,,但你不能把幸運看成幸福本身,。創(chuàng)造幸福要理性地,根據(jù)自己的能力去找到一種適合于自己,、并且能夠成就自己事業(yè)和生活的方式,。
所以,第二個問題是要學會掌握賺錢或者成功的本領,,還要有機遇和把握并實現(xiàn)機遇的能力,。你要選擇最適合自己、成就你自己的方式,、道路,。要知道你自己能干什么,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才,,能付出多大努力,,你便配享什么樣的幸福,。
創(chuàng)造本身就是幸福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很多人把創(chuàng)造幸福過程中的痛苦和艱難視之為不可忍受的不幸,,其實創(chuàng)造本身就是一種幸福,。我在08年暑假去參加劍橋大學的800周年校慶,在那里接觸到了很多煤礦老板的兒子,,可以說十之八,、九個都是很難成材的,大都在享受,。后來碰到一個小男孩,,他問我是不是要去買東西嗎,他可以開車送我去,。他開著一輛寶馬,。他對我說:我知道你們對我們煤老板的兒子都有偏見,我現(xiàn)在就是要盡力地改變你們的偏見,。他承認,,十個煤老板的小孩中確實有七、八個都不著調(diào),,留學三,、五年英語還說不成句。他說:“我一定要做回自己”,。這孩子是有希望的,,他有一種幸福的自覺和努力,因為他已然明白,,父母創(chuàng)造得再多,,不屬于你的,你自己要做“富一代”而不想做“富二代”,,“一”總比“二”好,。
等到人到中年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生活幸福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回憶,。一個人的生活當中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也是一種幸福,而回憶是否豐富同你的生活是否富于創(chuàng)造性是直接關聯(lián)的,。如果你什么都沒有創(chuàng)造,,你的回憶就會很蒼白。現(xiàn)在有的人非常急躁,,就是因為過去的生活太簡單,,人的生活越單調(diào),,情緒就會越急躁,,尤其是在更年期,。所以,一個人的克制力,,一個人的調(diào)整生活的能力,,與他的生活經(jīng)歷是成正比的。經(jīng)歷了痛苦才能珍惜快樂,,經(jīng)歷了嚴寒才知道的春天的溫暖,,才懂得快樂和幸福感受的珍貴。心理學有一種說法,,心理落差越大,,記憶越深刻。我想,,幸福也是這樣,。
學會創(chuàng)造幸福
有個老板對我說,萬老師我最近煩得很,。我說你煩什么呢,?生意出毛病了?他說他賺錢越多,,越覺得沒有成就感,。我問他:你是真想要成就感還是假想要成就感,你是怎么理解成就感的,?他說:“像我這么有錢的人現(xiàn)在實在是太多了,,也沒有幾個人知道我,我想做點什么事也做不成,?!蔽覇査骸澳阆胱鍪裁词拢俊彼f:“我想得到社會上的承認,,能夠知道我會賺錢,,有大錢?!庇绣X了想要人家知道,,這種心理可以理解。因為你的錢再多,,沒有人知道也就等于沒錢,。亞里士多德在兩千多年前就諷刺說,只會掙錢,、藏錢而不會用錢的人肯定是有毛病的人,,因為這樣的錢就是不結(jié)果的花,好看不中用,。我跟那個老板說,,你要成就感可以,,你要多大的成就感?他說中等的,,我說那你拿三千萬來建20所“希望小學”?,F(xiàn)在,他大變樣了,。你知道他每年最高興的事是什么,?是去開政協(xié)會。因為他捐資建校,,做慈善事業(yè),,已被選為地方的政協(xié)委員了。老板掙錢到了一定的時候幾千萬對于他來說只具有數(shù)字變動的意義,,只有正當合理地運用錢,,才會產(chǎn)生新的社會意義和道德意義,掙錢的成就感才會提升增強,。
所以,,有成就感就是你要知道自己創(chuàng)造幸福,除了創(chuàng)造錢,、創(chuàng)造物質(zhì)條件以外你還要創(chuàng)造幸福本身,。我覺得我的那個商人朋友很會創(chuàng)造幸福。交朋友也是創(chuàng)造幸福,,一個人的朋友越多,,他的生活就越豐富,當然也就越有幸福感,。中國人講“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道理就在這里。
如何分享和享受幸福
要學會享受幸福
幸福不能獨享,。實際上我剛才已經(jīng)說了,,食可以獨吞,但幸福不能獨享,。如何享受幸福是現(xiàn)代人,、特別是我們現(xiàn)在的中國人面對的一個很大的問題。過去,,我們最痛苦的是做不成蛋糕,,或者蛋糕做不大,就是不會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F(xiàn)在,,我們最痛苦的是蛋糕做大了卻沒有分好,不知道怎么分享這個蛋糕。也就是說,,我們會創(chuàng)造價值了,,但還不太會享用價值。最最痛苦的是,,蛋糕做大了,做好了,,忘記吃了,,結(jié)果被別人給拿走揮霍了。現(xiàn)在美國人就在吃我們做的蛋糕,,美國人消費用中國人的錢,,包括打仗。這是我們中國人現(xiàn)在最痛苦的事情,。
很多人都對中國提出一個問題,,國家有這么多的儲蓄,有這么多的國際借貸,,為什么不把這些借貸資本轉(zhuǎn)化為國內(nèi)人民的生活資源,,讓國民住更寬敞的房子,享受更好的醫(yī)保,,受更好的教育?,F(xiàn)在在北大、清華,,你仍會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營養(yǎng)不良,。為什么?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錢吃葷菜,,老是吃咸菜,、喝稀飯,啃饅頭,。清華大學每年用將近600萬錢補助學生食堂,。北大、清華是中國最好的大學,,但這兩所學校的學費是最低的,。因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信念,不要讓那些有天才,、有才華的學生,,失去教育的機會。盡管我們有各種各樣體制的,,或者其他道義的幫助,,但還是有這樣一些人難以自保。如何享受幸福,,看起來是個人的事,,但更多的是社會的事,。
幸福不能獨享
幸福需要分享。分享有兩個好處,,就個人來說,,與人分享不僅更安全,也更有幸福感,。就社會的角度來說,,幸福的分享程度越廣泛,說明這個社會越公平,,秩序越好,。反過來,這個社會就不公平,。比如說,,社會的資源分享,少部分人壟斷,,多數(shù)人沾不到邊,,這就很麻煩。我是從事教育的,,我知道教育資源分配就非常不公,。從社會角度來說,能夠享受充分的教育資源肯定能使公民感到幸福,。但是現(xiàn)在上大學都很麻煩,,譬如,中大在廣東,,所以它在廣東的招生比例大,。哪個地方的高校多,這個地方的孩子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就大,。我告訴大家一個數(shù)字,,按照2010年的數(shù)字,北京要招6萬多名大學生,,但據(jù)說2011年北京市能夠畢業(yè)的高中生還不到六萬,。什么意思?這意味著北京的學校還招不滿,。而河南是全國最大的省份,,人口過億,卻沒有一所“985”高校,,只有一所候補的“211”高校鄭州大學,。河南的人口是我的家鄉(xiāng)湖南人口的一倍,但湖南的高校較多,“211”高校都有4-5所,。河南是中原地區(qū),,是中華文化的發(fā)源地,教育怎么這么落后呢,?我就想不明白,。顯然,在北京,、湖南,、河南三地,高等教育的資源分配就很不公平,。在清華的招生中,,同年同一個專業(yè)的學生分相差可以差90多分,,這也體現(xiàn)出教育區(qū)域性的不公平,。
所以,從社會的角度上說,,讓公民盡可能公平的分享,,或者盡可能普遍地分享社會資源所帶來的幸福,這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人際幸福是有比較指數(shù)的,。封建社會的農(nóng)民為什么造反?因為他覺得被這個社會拋棄了,,與其讓你拋棄我,,不如讓我拋棄你。如果社會拋棄了民眾,,那么民眾會反過來拋棄社會,,革命就會發(fā)生。經(jīng)濟學家有一個指數(shù),,如果標示貧富差別的基尼系數(shù)超過0.45,,那么這個社會就會進入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如果超過0.6,,社會就會處于動亂狀態(tài),。因為,基尼系數(shù)超過0.6,,就說明社會已然極度不公平,,一部分社會公民必定要起來拋棄這個社會,拋棄既有的政府,。
我們找到了把蛋糕做大的辦法,,現(xiàn)在的問題是學會怎樣分蛋糕,政府作為分蛋糕的主角應該有這樣的立場,即:政府應該拿最后一份,。美國著名倫理學家,、政治學家羅爾斯提出了“純程序正義”,就是使分配達到最公平的程序,?他認為,,最好的方法是讓分蛋糕的人拿最后一份,他如果分得不公平,,他就只能拿最小的一份,。所以,他為了自己拿到跟第一個人一樣分量的蛋糕,,他一定要用線拉,,用尺子量,分得非常的勻稱,。這樣,,最后一個人和第一個人拿到的才能是一樣大小的份額。政府作為分蛋糕的人就應該拿最后一份,。
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目標要與公民的幸福目的一致
最后,,話說到此,我想給大家講講國家幸福和社會的發(fā)展目標為什么必須同公民的幸福目的相一致,。這里面我想談兩個問題,,一個是國家和社會有沒有自己獨立的目的和共同利益。另一個是國家或政府為什么應當把全體公民或人民的幸福生活置于優(yōu)先的目標地位,。
我們之所以要建立國家和社會,、并以社會的方式生活,就是因為這種方式可以有兩個優(yōu)越的方面:第一,,安寧,。就是說國家和社會能給我們安寧。與我們每一個人孤獨地生活相比,,社會生活更安全,。比如說,我們每一個人獨立的生活,,就像北京山頂洞人那樣,,會面臨很多風險,自然災害,,其它野獸的攻擊等等,。在所有的動物中,人類實際上是很脆弱的,。單獨的個人生活面臨很大的風險,,我們的原始祖先實際上是很短命的,。一個人只能打一只兔子,打不下一只老虎,,但是一群人卻可以獵獲一只老虎,。我們用社會的方式生活可以更加安寧,更有力量抗拒自然災害,,抗拒風險,,在同其他動物類的競爭中更有優(yōu)勢,質(zhì)言之,,我們用社會的方式組織起來,,可以處于更優(yōu)越的生存和發(fā)展地位。
第二,,福利,。以社會的方式生活使我們可以獲得更多的福利。這是一個簡單的經(jīng)濟學原理,,有社會才有分工,,有分工,社會的生產(chǎn)力才能提高,。因為社會分工是最合理的,,能夠大大提高生產(chǎn)力,。社會分工實際上是按照每個人的特點,,或者說是根據(jù)每一類人的特點來安排勞動和工作的,這可以發(fā)揮每一個人的長處,。比如說,,讓男人織布笨手笨腳的,一天織不了半尺,。讓女人織布心靈手巧就可以織得很多,。這樣,整個生產(chǎn)的效益就提高了,,你織布織得多,,我耕田耕得多,然后我們交換,,我拿糧食換你的布,。于是,社會就繁榮起來了,。所以,,人類的社會分工本身是符合道德的,但沒有社會就不能夠分工,,只有社會化才能組織化,,才能實現(xiàn)社會分工,,有社會的分工和合作才能做出大蛋糕。首先,,個人無論多么聰明,,多么強有力,實際上能力都是有限的,。其次,,每個人都必死,人不能萬壽,,這意味著人創(chuàng)造的價值不僅僅是你自己獨享,,你還要繁衍后代,希望事業(yè)有人繼承,,血脈有人來延續(xù),。所以我們要組建家庭,結(jié)婚生子,。社會實際上更有利于我們的福利,,這意味著以社會的方式更有利于實現(xiàn)我們的個人幸福。這是國家的根本目的,,政府的根本目的,。從根本上來說,代表社會組織和國家的政府應該是仆人,,是保姆,,人民才是主人,這個觀念一定要樹立起來,。政府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幸福,,如果它不能給我們帶來足夠的幸福,如果它不能兌現(xiàn)給我們帶來幸福的承諾,,它不拋棄人民,,人民也會拋棄它。
這幾年,,中央和政府提出“以人為本”,,很多人都對這一執(zhí)政理念不太理解,說這只是個倫理概念,,其實這是一個政治概念,,而且首先是一個政治理念,然后才是一個政治倫理概念,。要和諧社會,,要和諧發(fā)展、科學發(fā)展,,政府首先必須要端正政治立場,,以人民為本,。人民是本,政府是用,。也就是說,,人民的幸福是政府的根本目的,政府只是實現(xiàn)這個目的,、達到這個目的的工具,、手段和方式,這才是最根本的,。我不完全同意西方自由主義的觀點,,但它有一種看法是對的,政府必須要調(diào)整自己的角色,,做好人民公仆,,服務于人民生活,所以說,,毛澤東主席提出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命題是最正確的,,服務是政府的根本職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政府應該怎么服務,,服務得咋樣,那就得要問問老百姓滿意不滿意,,老百姓高興不高興,。要以這一點為根本標志。我經(jīng)常開玩笑,,什么時候,,在中國,,我們的領導,,我們的“官”具有“民”的感覺,而我們的“民”具有“官”的感覺,,那么我們的政治文明,,我們的和諧社會和科學發(fā)展就真的到了一個新的讓人民滿意的水平和層次。
【osp-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