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成人久久|1024麻豆91|国产 亚洲 网红 主播|爱豆时代传媒|操白妇自拍偷拍|免费看a视频|麻豆天美传媒在线|看香蕉视频一时爽一直看一直爽|欧美成人精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麻豆传媒在线观看视频,污漫画在线观看,大象传媒ceo官网,四虎色网

批準單位: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 中共廣東省委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 主管單位:廣東省出版集團 主辦單位: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
關注我們
調查服務號
名家專欄
當前位置:名家專欄 > 名家觀點 > 梁桂全:禪宗的改革與當代中國人如何修禪
梁桂全:禪宗的改革與當代中國人如何修禪

2011-6-3 來源:廣東省社會科學院

一、“禪”在今天中國的意義
(一)當今人的苦難及其根源
1.現(xiàn)代中國社會的反差和諸多痛苦
現(xiàn)代化變遷在中國的實踐顯示,在工業(yè)化、城市化、現(xiàn)代化進程中,許多人在掙取、擁有和享用巨大的物質財富的同時,精神世界卻變得貧乏了。他們被物質得失和物質享受所占領和控制,失去了對宗教的情懷,失去了對理想的追求,失去了精神上的財富和自由,從而也使得自己的精神生活變得荒涼冷落。他們深陷于欲海之中,醉生夢死,如行尸走肉。在巨大的物質財富的支持下,一切荒唐的社會現(xiàn)象、扭曲的人格都顯現(xiàn)出來。這就是現(xiàn)今社會的巨大反差。對于社會大眾而言,現(xiàn)在許多人除了面對生老病死這些不可抗拒的自然現(xiàn)象外,還要面對世間功名利祿等身外物的纏繞和因此而展開的競爭,深深陷入各種社會磨難之中。在自私和貪婪思想的驅動下,這些自然的和社會的磨難義加倍地轉化為人們內心的精神痛苦:憂慮、嫉妒、狂躁、困惑、濫欲、憤怒、仇恨、恐懼、悲傷、疲累、麻木、迷惘、失意、絕望等無盡的苦惱在心中隨之而生。
    2.痛苦的根源還在白心之中
    人們?yōu)槭裁磿鎸@么多的苦難呢?只要我們冷靜觀察,就容易看到這種情形,對于同樣一種處境、同樣一種遭遇或同樣一件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有的人高興,有的難受;有的人滿意,有的人不滿意;有的人想得開,有的人想不開;有的人平靜,有的人憤怒……這說明,原來人的一切快樂與痛苦都與自己的心態(tài)有關,都是自己認來的。而且,同一個人,由于他的觀點、態(tài)度發(fā)生變化了,和以前不同了,他對同樣一種處境、同樣一種遭遇或同樣一件,也會得到不同的感受和反應。所以,事世上沒有任何人能決定你的快樂或痛
苦;你的快樂和痛苦取決于你有什么樣的心態(tài)。人的痛苦根源還在人自心之中。
    依佛教的觀點,萬事萬物都是“唯心所現(xiàn),唯識所變”。從人的心理感受角度來說,這個觀點是很有道理的。
    (二)佛教“禪修”是醫(yī)療人心痛苦的良方
    1.“禪修”是一門離苦得樂的心理藝術
    自古以來,人人都要面對生老病死的苦難,這種肉體的痛苦又延伸至精神的苦惱。佛祖就是為了解決這個苦惱問題而出家修道,并創(chuàng)立了佛教。后來,惠能又把達摩祖師傳來的佛教禪修法門中國化,使得禪宗在中國產生了廣泛和深入的影響。
    佛教的禪修法門就是從自己心上下功夫,排除自心中的貪嗔癡,讓自己不受外界的干擾,發(fā)現(xiàn)本來的清靜心地,這叫做“清靜法身”。這個過程的特點就是智慧觀照或“覺照”,即用自己本有的超越智慧觀照自己、觀照別人、觀照社會、觀照自然,在保持自心的超然脫俗的同時,義以慈、悲、喜、舍的心態(tài)來人世和對待一切,與自然、社會、他人建立圓融和諧的關系?這樣,人就能在生活中既清靜超然,又隨緣和眾,從根本上實現(xiàn)離苦得樂,使自己的生命始終微笑如一。這種觀照和超越的智慧,佛學上叫做“般若”智慧。
我認為禪修是自我心理療法,是一種心理藝術。它是通過自我心理暗示,將自心的潛能和潛在境界發(fā)揮出來,現(xiàn)實自心網滿,進而實現(xiàn)與周圍人和物的完全協(xié)調與和諧。2500多年來,佛門廣大信眾對禪修法門持續(xù)不斷的熱衷和實踐,說明了這門心理藝術的旺盛生命力和偉大價值。
    2.人的智慧能掌握和應用“禪修”藝術
    我認為,人在本質上是精神的。人與其他生物、特別是動物的本質區(qū)別是什么?就是人擁有自由自覺的精神主體或意識主體。這一精神主體不僅可以感知和思考自身與外界,還能反觀和反思自身與外界,不僅有是非善惡判斷,還有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能力。所以,人的意識主體本質上是自由自覺的,因而也是完全可以超越自然和社會,并完全可以自娛、自悅的。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我們常常可以發(fā)現(xiàn)人們的一些超常的思想和行為。例如生命、財產和性生活是人生活的基本需要,但在特殊情形下,有的人就能夠舍己救人、仗義疏財、大義滅親、甚至視死如歸等;而那些有堅定佛教信仰的人更能割愛辭親、舍俗出家。這些充分展示了人的精神的超越性,它能超越生活常規(guī),超越自然和社會對人的思想和感情的約束。
    禪修的根據就在于人的精神主體超越性。禪修就是將人的這種精神超越性的充分和巧妙地發(fā)揮出來,讓人通過自由自覺的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性精神活動來實現(xiàn)心無掛礙的超然心態(tài),從而達到圓滿解脫和白娛自悅的心地境界。這也是一個人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覺悟的過程,是人的自我意識的發(fā)現(xiàn)和成熟過程,所以完全有它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正當性。
    因此,人人都可以學習禪修,都可以學好和掌握這門心理藝術。每個人都能夠通過排除心中的貧、嗔、癡等雜念來使自己清靜下來,并超越自然、社會和自我身心的種種束縛和困擾,從而發(fā)現(xiàn)自己的“清靜法身”一超然心態(tài)。“佛在我心,眾人皆能成佛”,這句話也講得沒錯。
    但當人沒有達到自覺,而被物質和塵世的誘惑迷住時,心中容易并常常產生貪、嗔、癡三毒,這就重重覆蓋了人自心的超然本性,人就難免身不由己、隨波逐流、沉浮世間、多煩多惱。佛教認為,這也是人的生死輪回的根由。
    順便要指出,其實佛學里面的有很多道理和馬克思主義有些觀點還是相通的。馬克思主義主張人的全面解放,佛教則專注于解放人的心靈。可見,解放人的是兩者的共同目標。所以,兩者可以互補。但只有人心的解放才是人的最本質的、最徹底的解放,所以,如何用禪學來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也是有著重大的探索意義的。
    3.讓“禪修”法門開啟我們心中的幸福泉源
    人類社會有三大基本矛盾:人與自然的矛盾、人與社會的矛盾和人與自身矛盾。在當代,這三大矛盾已經發(fā)展到了嚴重激化的程度。例如,環(huán)境危機、生態(tài)危機、資源危機和人口危機等都是人與自然的矛盾嚴重激化的表現(xiàn);社會犯罪和暴力現(xiàn)象頻繁發(fā)生和不斷升級,社會公德和誠信嚴重缺失,戰(zhàn)爭和恐怖主義威脅等,都是人與社會矛盾嚴重激化的表現(xiàn)。當今許多人所感受到的理智和情欲的沖突、物質富有與精神空虛的對照、思想信念的破滅等,特別是還有許多人走上了輕生自殺的道路,這些都是人與自身矛盾嚴重激化的表現(xiàn)。從佛教觀點看來,境由心生。在這諸多矛盾或危機中,人與自身的矛盾或人的心靈危機是總根源。所以.我們對一切矛盾的解決還得從人自身心靈矛盾的解決開始。
好在人的精神主體具有超然的本性,“禪修”法門就是對精神這一超然本性的發(fā)現(xiàn)和回歸,這是開啟我們心中幸福泉源的一個法寶。我們通過禪修,可以以超然的姿態(tài)來熄滅內心的貪嗔癡等各種煩惱和世間的各種矛盾,并重振精神主體地位,重建我們的精神家園,重建我們的精神生活,從而離苦得樂。
    當然,“禪修”作為佛教的一個法門,還得以佛教形式的方式進行。佛法深奧,我們作為佛學研究者還是以謙卑為第一為好,不可隨便造次。但作為學者,也要以科學和理性精神為第一。這兩者并不矛盾,反而相輔相成。在當今人文精神沉落、世風日下的悲涼情形中,我們要用科學和理性的特色來廣播禪風,這從某方面說更容易喚醒世間人的精神自覺。
    二、今天的中國人應如何修“禪”
    人的心如何通過修禪進行自我調節(jié)呢?那就要有著健康的心態(tài)。當代的人往往面對很多的矛盾,要想讓自己不會陷入內心的苦惱、迷茫和絕望、痛苦里面去,研究一下佛學是很有意義的。這里我有個一直都在說的觀點,研究人的時候一定要用唯心主義,用唯物主義是研究不出來的。人之所以為人,把它區(qū)別開來的,有人說是直立行走,
那么猴子也是直立行走啊,很多行為和動作都有。把人和其他物質方式、存在方式及其他生物區(qū)別開來的,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有一個自由自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會反觀世界,反觀自身。當它沒有一個健康的精神主體去反觀世界和反觀自身的時候,就會陷入一種巨大的矛盾沖突里,然后精神世界就會陷入終極痛苦里。不知道這樣說對不對。
那么如何去解脫這個東西,我說句實在話,我是2005年才開始慢慢接觸一些佛學專著,慢慢領悟。我就悟出了一點東西,這個所謂佛學與禪,它是一種人類去關照自己的世界,正確地理解外界和關照自身,能夠用智慧來覺悟,回歸一種合理的心態(tài)。它有心理的學問,是一種心理調節(jié)的學問。通過一種學習修煉,真正去發(fā)現(xiàn)自己的自信。用你的自信去反觀外界,反觀自己,尋求你自己的生活。我覺得這是一種學問,一種方法。我看禪就是覺,覺悟。覺悟就是悟到的東西,你不悟就會迷茫,迷茫就痛苦了。你悟了以后就不會痛苦了,就會自覺地理解所有的矛盾。
總之,人在世上面臨著很多很大的矛盾,其中一個是人與自然界的矛盾。生老病死,是人必須面對的矛盾;人如何面對無盡的苦惱,如何從苦海中掙脫出來,也是人必須思考的問題。“沒有誰能給你痛苦或者快樂。這些都是自己找來的。”禪重在覺悟。人類關注自身,關注外界,使自己覺悟,領悟智慧,獲悟自信,方能以平和的心態(tài),自覺地理解各種矛盾和問題。
    我特別要講一個問題,就是禪在今天的理解。人類的現(xiàn)代化有一個重要的特征,除了很多的物質成長之外,就是人的社會關系不斷擴展,不斷的豐富。從辯證法方面來講,這種關系既是你的社會生
活豐富方便的一個重要社會條件,通過社會關系豐富也等于是社會矛盾的擴大,矛盾也豐富了。你很可能在社會矛盾里,從整個社會來講,沒有合理的心態(tài)的話,這會引起非常多的矛盾和問題。我們今天看到在三十年的改革和現(xiàn)代化過程中,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fā)展,物質財富有了巨大增長。但是,也要看到人心沉落,人的很多善的東西在降解退化,這是非常可怕的。昨晚我看到電視報道,一個老人摔倒了,你去扶起老人,老人家屬卻要告你說你推倒老人。我們看到很多這些社會上人心沉落的現(xiàn)象非常可怕。我們現(xiàn)在出現(xiàn)的問題是口袋里的錢多了,積累的財富多了,而幸福并沒有增加,甚至下降。那證明人的幸福和快樂并不取決于財富的多少,而是取決于我們心態(tài),整個社會文化。在財富增長的過程中,如果我們同時沒有讓我們的信念成長的話,那么這個社會還是一個痛苦的社會,你在其中感覺不到生活中幸福的存在。所以我在早幾年前談過,要趕陜修建我們的心靈家園。我也說過一個觀點,依法治國是對的,但不能只是法管得嚴一點,還需要有一個自棲的東西。它應該給大家一個心靈家園。大家在認識里面中有反映自己的東西。
    禪的力量在于營造精神家園。現(xiàn)今社會,物質生活豐富了,矛盾也在激增。這需要我們在整個社會里營造一個精神家園。禪,會讓你發(fā)現(xiàn)內心的平靜,讓你有自身的覺悟,發(fā)現(xiàn)善的行為,意識到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沖突所在。知道沖突所在,而使得不沖突,這就是禪的理念,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核心。
    人世恒持出世心,執(zhí)著、隨緣,因果報應;般若一智慧,禪不可言,公案、禪機、頓悟、見性、修持、成佛。禪重視解放思想、擯棄教條和墨守陳規(guī),運用般若智慧,不斷發(fā)見自性,釋放自性,創(chuàng)造生活。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五葉:溈仰宗、臨濟宗、云門宗、曹洞宗、法眼宗)。十六字玄旨: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拈花微笑,一切盡在不言中。佛陀、佛祖喬達摩一覺者。
    禪在中國社會現(xiàn)代化變遷,禪與當代中國人精神生活。就是去除貪嗔癡、超越老病死、達致生命的涅檗和圓融。以往人類要面對生老病死的苦難,轉化為精神痛苦。人之不快樂。如何跳出生老病死的輪回磨難,佛祖修煉,創(chuàng)立了佛教,六祖把西來佛學中國化為禪。
今天,人類除了生老病死這些不可逆的自然
規(guī)律之外,還要面對塵世名利權欲等身外物的纏繞和為此展開的爭斗。陷入雙重的磨難。這些磨難又加倍地轉化為精神痛苦:苦惱、失意、迷惘、絕望,更深的陷入無邊的苦海。自然磨難,社會磨難,精神磨難,三重磨難。所有磨難、真正磨難是精神磨難。如何越渡苦海到達快樂的彼岸。
    人面對塵世為什么會痛苦呢?事實上,世上沒有任何人給你快樂或痛苦:一切快樂與痛苦都是你自己找來的。全賴于你的心,你的心態(tài)。禪就是大家發(fā)見、現(xiàn)出自己本來的“清靜法身”的心理藝術。佛在我心,眾人皆佛。也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來清靜法身,只是人們自己沒有靜下心來,排除貪嗔癡,撥開迷霧發(fā)現(xiàn)自己的自性法身。
    什么是人,人與其他存在物,特別是生物的基本本質區(qū)別是什么?或者說把人與其他生物區(qū)別開來的根本是什么?就是擁有自由自覺的精神主體(意識主體)。禪的本質,是人們洞察生命本質的方法,解放心靈,達到“心靜則國土凈”境界;禪一洞悉人的內心世界本質和人的真正本性、自性,獲得超越一切生死、福禍、輪回、因果、世俗、紅塵的自由。
    我這幾年也看了一下世界的其他國家,真正穩(wěn)定均衡的心靈家園在哪里?但是看來看去,世界的幾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猶太教,我發(fā)現(xiàn)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一個重大區(qū)別,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有一個外置的至高無上的神——上帝。耶穌是上帝的兒子,通過耶穌來拯救人類,約束教導人類。它有一個至高虛無的東西。基督教是一種精神控制,而且是外界的精神控制,而且基督教的宗教起點是人性惡,人本性是惡的。人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精神主體來控制,你接受它的控制,崇拜它就要遵守它提出來很多的規(guī)矩。包括伊斯蘭教,它也是有一個至高的外界精神客體來控制自己,唯有佛教非常特別,它不是外界精神論,它是讓你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心中的佛,眾人皆佛,眾人心里有佛.你要去見到它。這就是佛教有意思的地方。它和所有宗教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啟迪人的自身覺悟,不是外界有個至高無上的神控制你,而只要人人都發(fā)現(xiàn)內心的佛,內心的自信,就會知道你怎么行為,你就有很多善的行為,很愉悅很快樂。
    佛學擺脫廠神秘的東西,更利于佛學與千百萬老百姓精神生活的連接。我覺得其實佛學里面的有很多道理和馬克思主義有些觀點還是相通的。我和老院長有一些討論,很多人老足說佛學是唯心主義的,和共產主義、共產黨是塒立的,但是你只要跑進去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馬克思主義主張人的解放,佛學解放人的心靈,馬克思主張的解放更多
了,政治解放,社會解放,經濟解放,文化解放。佛是要人的心靈解放,一點都不沖突,甚至和政治經濟學很多理論都是一樣的,只不過用的語言不一樣而已,方法不同而已。所以我覺得在現(xiàn)代化建設里面,如何理解我們面臨的一些矛盾、沖突和問題,重新認識佛教、佛學、禪宗,這對我們現(xiàn)代化建設特別是文化領域,我覺得是非常有益的。我找來找去,發(fā)現(xiàn)和馬克思主義相通的,和共產黨的執(zhí)政理論相通的,又能和老百姓的生活很好契合的,走文化的途徑,我覺得就是佛學。從我個人來講,我只是說自己是一個學徒,從我的體會來講,一個人如果要慢慢在佛學里面或心靈上去轉變,首先要愿佛,愿意的愿,或者是信佛。有那個心在那里學佛。學佛的過程要有一種悟,學佛學佛到悟佛,悟到佛就可以見到佛,按照佛去修煉。像大師這樣就可以成佛了。那個時候碰到什么矛盾你內心都會寧靜,寧靜對待矛盾。
我看過佛學的一個公案。它講到一個和尚在廟里作主持,有一次,一個女孩的媽媽帶著女孩來,她說,你這個出家人怎么那么壞,把我女兒搞大肚子了。那個主持說,哦,是么?后來那個女孩把小孩生出來了,她媽媽把那個小孩扔給那個師傅,她說,這是你的孽種,你拿去養(yǎng)吧。“哦,是么?”他又把孩子接下來養(yǎng),后來過了兩年以后,那個女孩良心發(fā)現(xiàn),她和媽媽說,不是這個師傅搞我的,是村里另外一個人搞我的。那個媽媽就非常不好意思了,就向那個師傅道歉,“對不起,錯怪你了”。結果他說,“哦,是么?”就三個字。這表現(xiàn)出這個主持非常鎮(zhèn)定,很內斂,不會因為外界影響自己的情緒。我已經發(fā)現(xiàn)這對自己行為會產生很微妙的影響,自己的心態(tài)開始發(fā)生變化。這對生活和社會還是非常有意義的。這就是我想說的,禪在今天的意義和如何修禪。
三、當今佛教發(fā)展的三種勢態(tài)和禪宗改革探討
    現(xiàn)在佛教已經進入末法時期,我們在以謙卑心對待佛祖和佛教、充分尊重佛教原旨的前提下,以科學和理性的態(tài)度來分析和評估當代中國佛教的發(fā)展勢態(tài),并探討禪宗改革的問題,是很有必要的。
    (一)佛教發(fā)展的三種勢態(tài)
    在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下,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當今中國的佛教發(fā)展呈現(xiàn)如下三種形態(tài):
    1.佛教的世俗化、商業(yè)化勢態(tài)
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在利益誘惑的驅動下,當前中國佛教發(fā)展的有一種世俗化、商業(yè)化的勢態(tài)。典型表現(xiàn)是:為發(fā)展經濟,一些地方政府和當地佛教界聯(lián)手將寺廟變成掙錢的工具。佛教寺廟成了景點旅游、文化旅游、甚至健身娛樂的場所。寺廟為民間做法事也以金錢為籌碼,錢多就多做、大做,錢少就少做、小做,以金錢論位次、論高低貴賤。同時,大多數老百姓燒香拜佛、捐錢做功德也是為了求財求福、求身體健康。甚至貪官污吏也來求佛菩薩保佑自己升官發(fā)財、罪不敗露、平安無事。這個現(xiàn)象現(xiàn)在非常嚴重,已經嚴重敗壞了佛教
的聲譽。
    至于佛教的禪修,許多人只把它當作口頭禪,行為上則為所欲為。口頭上常掛著什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佛語,行為上卻劣跡累累,并用前者來作為放縱情欲和美化劣行的辯護詞和護身符。這與真正的禪修內涵是完全相反的。
    2.佛教的絕緣化、神秘化勢態(tài)
    由于不滿前一種狀況,有小數虔誠的佛教徒則歸隱山里,與世隔絕。其中少數人又是為了專注于佛法神通,目的在于讓自己得到神通,高出眾人之上。他們在將佛教完全神秘化的同時,脫離人間煙火、脫離社會,也脫離了民眾。他們是“自了漢”,對眾生、對社會漠不關心,自以為高明。但他們不僅不能造福社會大眾,也不能讓佛教在世間發(fā)揚光大起來。他們缺少慈悲濟世的精神,其實并不高明。他們所走的路不值得提倡。
    3.佛教發(fā)展的中間路線
當代也有些高僧大德則既能慎守佛陀經戒,又能深入人間、深入社會生活,走人問佛教的路道,這是第三條路線。例如,太虛法師、印順法師、星云、凈空法師、圣嚴法師和廣東四會六祖禪寺的大愿法師等,都是其中比較典型的代表人物:我認為他們是真正的佛教原教旨主義者,是現(xiàn)代中國佛教發(fā)揚光大的得力人才。
佛教本為普度眾生而立,離開人間,佛教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義。禪宗六祖惠能就曾說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問覺;離世求菩提,恰如求兔角”。可見,生在人間卻離開人間去修持佛法包括禪修,都是不能真正成功的。
    (二)禪宗改革的必要性
    當代中國佛教的發(fā)展應該走剛才講的第三條路線。現(xiàn)在它主要在臺灣發(fā)展得比較好,大陸的佛教事業(yè)的發(fā)展要向臺灣學習。為此,應進行以下這個方面的改革。
    1.平民化
    這就是要讓佛教事業(yè)與平民貼近、與社會大眾貼近,使佛教的發(fā)展容易被社會大眾接受,并為他們所喜愛。這就要求佛教事業(yè)以關心大眾疾苦為要務,不僅要以比較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社會大眾傳授佛教文化,也要講求以節(jié)儉和實效方式開展各種佛教活動,甚至還要常常開展能扶困濟貧活動,讓廣大民眾身心都能長久受益。
    2.生活化
    這就是要讓佛教事業(yè)與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貼近,讓人們的信教活動與自己生活、學習、工作等活動不但不互相干擾,反而能相輔相成,使人們的信教活動能填補自己心靈的空缺,讓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更加上進、更加美好。
    3.社會化
    這就是要讓佛教事業(yè)與社會現(xiàn)實貼近,關心社會現(xiàn)實問題。在排解社會糾紛、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促進社會和諧和推進社會福利事業(yè)等過程中,佛教界要能積極配合黨和政府的號召來發(fā)揮自己的獨特重要作用,為黨和政府排憂解難,為社會大眾造福。
    結語:我是作為一個學術研究和佛學愛好者來談點自己的心得體會的,望僧俗兩界善知識提出寶貴意見。
 


GDSQZX.COM.CN